科研平台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科研平台» 试验示范基地

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湟源)

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湟源)

马铃薯种薯试验示范基地2020年为农业部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基地依托我省马铃薯产业平台、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育种岗位专家、西宁试验站等建立的产、学、研一体的马铃薯综合试验站,基地四周环山,气候冷凉,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试验站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农机具、温室、旱棚、贮藏窖、马铃薯恒温库等基础设施,基地有专家组常年从事我省马铃薯新品种推广示范、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马铃薯资源创新与评价、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同时组织全省农业推广部门、马铃薯种植大户和群众进行观摩培训,是一个设施完善、组织健全的马铃薯综合试验站。

一、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湟源)

(一)区位、交通等情况

寺寨乡在西宁市湟源县西端,距县城28公里,毗邻海晏、共和2县,位于东经101.04°北纬36.73 º,平均海拔3070米.年平均气温10.5℃,年平均降雨量468毫米.无霜期47天,属纯脑山地区,全乡13个行政村,68个生产合作社,1804户8004人,总面积为14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0507亩,人均2.5亩,可利用的草场面积8万亩,主要农作物以青稞、油籽、马铃薯为主。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业、种植业及劳务输出。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至科技示范基地相距20公里,经315国道至基地有阿华线和扎草线两条乡级公路。

(二)基地规模、土地性质及使用年限等

1、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基础设施占地18亩,土地为国有划拨的科研设施建设用地,使用年限为30年。

2、科技示范基地土地为农户集体耕地,以租赁的形式,租赁年限为15年。在基地的四个自然村(下寨村、铧尖村、西扎湾村、长岭村)建立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面积600亩,脱毒种薯繁殖与示范基地面积1800亩。

(三)基础设施建设及附属设施情况

马铃薯种薯贮藏设施4100平方米,(其中:贮藏窖2100平方米,全自动恒温种薯贮藏库2000平方米),农机库224平方米,玻璃温室两座1000平米,旱棚1440平方米,防虫网棚1500平方米,种薯晾晒场1000平方米,120吨计量地中衡1台,新建0.7公里300kv的变压器专线一条。生活区包括学员宿舍和培训会议室合计650平方米。

二、科技支撑

基地技术依托专家团队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共23人组成。技术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铃薯育种、马铃薯病毒检测与脱毒种薯繁育、马铃薯精准施肥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植保技术、大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马铃薯生理研究等。

三、主要科研及成果情况

⑴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生物所从国际马铃薯中心、智利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引进收集各类马铃薯种质资源,建有西北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基因库,保存有马铃薯种质资源700余份,通过对资源库材料室内及田间抗旱、抗寒、抗病等抗逆性及生物学性状评价,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资源进行基因挖掘与利用,为高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⑵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针对青海省特殊的气候及自然环境特点,建立温室杂交、高山繁种、多生态区选择和早代扩繁的高原育种技术体系。先后育成青薯2号、青薯9号、青薯10号等马铃薯新品种,其中“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青薯2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⑶马铃薯脱毒及种薯生产:建立马铃薯品种脱毒及病毒检测体系并建立省、县、乡、村四级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有国内海拔最高、设施最完善的“青海省马铃薯高山试验站”,极大地降低了脱毒种薯生产成本,加快了脱毒马铃薯的推广进程,使青海省脱毒马铃薯种薯覆盖率保持在全国前列。“马铃薯脱毒与繁育技术研究”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⑷新品种推广示范:以马铃薯新品种为基础,研究集成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并在省内外推广应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推广到甘肃、宁夏、云南、四川、贵州等十四个省(区)大面积种植,2018年全国种植面积达到800余万亩,并在多地创造了亩产超万斤的高产纪录,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⑤“十五”以来,完成各类项目17项,取得科研成果9项,育成马铃薯新品种4个,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